焦点访谈:让种茶传统鼓励农村新能人,激活老产业,迸发新活力
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焦点访谈:让种茶传统鼓励农村新能人,激活老产业,迸发新活力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石。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再次聚焦乡村产业发展,提出要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今天我们就来看两位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的能人。他们中,一位是把古法技艺融入现代加工业、把非遗项目发扬光大、做成品牌和产业的“乡村工匠”;一位是返乡创业、把闲置的农家院打造成特色民宿的创新人才。我们来看看他们在村里干出了一番怎样的事业。

湖北恩施历史上就有种茶的传统。清朝的时候,恩施玉露曾经与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齐名。

湖北省恩施市白杨坪镇洞下槽村村民杨代宗说:“从我们记事就有茶,房前屋后到处都是茶,但是采下来以后没有多大收入,一直没有市场卖不出去,没有效益,就把它铲了种玉米、种红苕。”

恩施位于湖北西部的大山里,过去交通不便。虽然这里的村民有世代种茶的传统,可是卖不上价钱,一斤鲜叶连10元钱都不到,村民们也失去了种茶的兴趣,古老的玉露茶制茶技艺也逐渐被人们遗忘。

恩施玉露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蒋子祥说:“恩施玉露是老祖宗传承下来的,文化非常深厚,工艺也非常精湛,但是恩施玉露的品牌还是很弱,特别是当时我们的种植加工模式都是粗放的,销售也不是很好。”

蒋子祥在乡政府工作过,后来又担任一家农工商贸公司副经理,从事茶叶销售工作,跑过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其间,还拜制茶大师杨胜伟为师,学习玉露茶制茶技艺。

一片鲜叶在制茶工匠们手里,通过世代传承的古法技艺,变成“紧细圆直,形似松针”的茶叶精品,这样的技艺应该让它发扬光大,给群众带来收益。2003年,蒋子祥萌发了一个想法,回乡创业,打造“恩施玉露”的茶叶品牌。

真正的匠人要有一颗匠心,做好茶就从源头开始。建生态茶园,在老师的指导下,一边继续传承古法技艺,一边研究把古法技艺与现代制茶工业相结合的创新办法。

近10年,从湖北省到恩施州,地方政府也在着手发展壮大茶产业。蒋子祥所在的洞下槽村,从2003年开始大规模发展茶叶种植,到现在全村茶叶种植面积达到1.1万亩,年产茶叶250万斤。发展产业,就离不开人才的培养。

政府部门邀请名师、教授、专家开展示范引导和专项培训,来培育自己的乡村工匠,再由蒋子祥这样的乡村工匠们培训和引导村民科学种植、按标准采摘。开始的时候,村民并不理解。

从茶园种植管理,采摘符合标准的鲜叶,再到手把手把自己的制茶技艺传授给村民,蒋子祥每个环节都会亲身示范。好品质渐渐有了好收益,村民们也转变了观念。

蒋子祥被推荐为恩施州恩施玉露第11代代表性传承人。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中与茶相关的项目已经有45项,各省省级、地市级就更多。这些项目都有自己的传承人,他们都是带动乡村振兴的乡村工匠。

截至2021年年底,国家文化主管部门先后公布了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总计3063人,各省省级、地市级就更多。这些非遗代表性项目很多都在农村,包括醋、酒、酱菜等等农副产品加工技艺,宣纸、织锦等等手工技艺,杂交术、填鸭术等等传统种养殖技术,这些都是中华五千年农耕文明的结晶。而这些传承人以项目为媒,以技艺的传承和创新为纽带,带动着本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与地方政府和群众一起实现着乡村振兴。

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队伍,是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有力支撑。

这里是北京平谷。

中央美院王华祥教授在北京平谷有一座万圣谷美术馆,美术馆有配套的民宿。经过几轮的洽谈,张海龙终于与王教授一家签下了合作协议。张海龙大学毕业在城里一家国企上班,收入优厚,几年前,有了回乡创业的打算。自小在北京平谷农村长大的张海龙,对回乡创业有自己的思考。

北京乡博博民宿创始人张海龙说:“在农村创业千万不要跟老百姓抢饭碗,回来的意义是要改变农村,创建好的模式,或者给它创造更大的价值。”

平谷位于山区,传统的农业以果树种植为主,想增加附加值很难。2018年,北京市出台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措施》,其中特别强调了要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体系的建设,对回乡创业的年轻人,政府部门开展培训,还组织参观学习。

张海龙说:“市农工委跟组织部组织北京市实用人才去台湾交流学习,学习他们的休闲农业。印象最深的是从一进门人家非常尊重文化,把当地人、文、地、景、产,自己具有特色的东西都会讲出来。”

一个小小的农业园区,有种植、有体验、有土特产品、有民宿,每一家还有自己差异化的特点,有讲得出来的故事,这给张海龙很大的启发。结合平谷的特点,张海龙有了做民宿的想法。张海龙的想法正好契合了平谷的地方性发展战略,政府部门支持力度很大。

平谷森林覆盖率很高,是北京四个生态涵养区之一,未来发展种养殖业,会受到政策的限制。平谷有多个4A级景区,发展农业休闲旅游,条件得天独厚。过去,景区周边不少村民有开办农家乐的传统,可是一顿农家菜、一间农家房很难有更高的附加值。

据统计,我国经营范围含“农家乐”的注册企业有近20万家,加上个体经营的农家乐,总数超过200万家。随着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有超一半的农家乐成立于近些年。但是因为同质化严重,质量参差不齐,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有一些消费者开始对农家院有了新的需求。乡村民宿是农家乐产业升级的一个方向。

中国旅游协会民俗客栈与精品酒店分会会长张晓军说:“很多民宿人,我们把他叫做新农人,从事的是新型农业生产,自己成为民宿的投资、运营和服务的主体,通过自己的互联网思维和移动互联网技术,有效地把投资、资产、村民、城市、消费、供给高度捏合在一起。”

农村有不少闲置的农家院,开始的时候,张海龙把农家院租来,请专业团队设计装修做成民宿,自己经营。渐渐地生意好了,吸引了不少农户,农户出院子,张海龙出设计方案,双方合资经营。每个民宿还能带动本村一两位村民就业,做民宿管家。现在,已经发展成“村民、村集体、企业、乡镇”四方共建的方式,让多方受益。

张海龙走遍了平谷每一个乡村,根据每个村不同的地域特点、民俗民风、土特产品打造不同风格的民宿,都是高标准的服务,都有自己的特色农产品。每一家民宿都有性格、有温度、有特色,还有原住民自己的故事。

这家民宿的主人是一位木匠。

短短3年多时间,张海龙已经在平谷13个乡镇,盘活农村闲置农家院30多个,解决本地村民就业130多人,以自己的民宿为样板,带动周围群众发展民宿100多家,帮助农民增收1500万元。2021年,由张海龙的民宿参加了“创业北京”创新创业大赛,他的民宿获得乡村振兴专项一等奖。大家用短视频、新媒体把民宿推介出去,用乡博博这个平台打造平谷民宿超市。现在,越来越多的返乡年轻人,也都在政府部门的专项培训后加入到这个行业中来。

刚才我们看了两位乡村能人的故事,他们虽然做的事情不一样,但是有几个共同点:他们都是在挖掘本地资源禀赋的基础上,做活了有本地特色的产业;他们都是在传承的同时,融合了现代产业发展的思路,有创新;他们都通过自己的行动,推动了乡村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所以说,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家乡的一二三产业创新发展人才队伍,对一个地方的乡村振兴非常重要。乡村振兴的未来,需要更多这样的能人。

来源:央视网、光明网,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Baidu
map